“限塑令”頒布至今已有近半年時間了,超市、商場塑料袋的使用量大幅降低,但“限塑”的“盲區(qū)”依然存在。在餐飲、出版、禮品等領(lǐng)域,塑料袋的蹤影隨處可見。
消毒餐具:包裝實難降解
目前,很多飯店都為顧客提供一次性消毒餐具,碟、碗、勺、酒杯等用一種塑料膜封好擺上餐桌,看上去很衛(wèi)生。“這種消毒餐具因為干凈衛(wèi)生,顧客都愿意用,人多時一天能使用幾百套?!币患绎埖昀习褰榻B,這些餐具被使用后,包裝膜都被當作垃圾扔掉了。
據(jù)了解,這種包裝膜俗稱“熱縮膜”,是難以降解的塑料制品。隨著消毒餐具的日漸盛行,這種包裝膜已成為新的“白色污染源”。部分熱衷環(huán)保的市民表示,餐飲企業(yè)不能忽視“白色污染”問題,一方面通過自行消毒餐具等方式,盡量避免使用這種消毒餐具;另一方面餐具消毒企業(yè)也應(yīng)積極研發(fā)新的包裝模式。
禮品:塑料污染大量存在
按照規(guī)定,從6月1日起,所有超市、商場一律不得免費提供塑料購物袋。但記者在采訪中發(fā)現(xiàn),禮品銷售一般都附帶塑料包裝。還有一些禮品,雖然用彩色紙張包裝,但在顧客購買時還會附送一個塑料袋。曾在禮品店打工的楊坤告訴記者:“有些顧客買禮品時會要求多送幾個塑料袋,我們一般都會滿足,總不能為了幾個袋子讓顧客不滿啊?!?/FONT>
雜志書籍:為了干凈加“外套”
在街頭報刊亭,記者發(fā)現(xiàn),一些精美雜志往往被套上了塑料“外衣”。在南園路一家報刊亭,兩個女孩買完雜志后,隨手就把包裝袋扔在地上?!鞍b袋沒什么用,拿回家也裝不了東西?!逼渲幸晃慌⒈硎尽?jù)一位報刊亭的經(jīng)營者介紹,雜志書籍的包裝袋大多是自帶的,目的就是為了保持自身的潔凈。保持雜志書籍清潔確實很必要,但如果因此造成“白色污染”似乎就有些得不償失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