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川某塑料有限公司負責人在提到“限塑令”時表示,雖然公司是四川率先取得非復膜塑料包裝QS標志的企業(yè),但在購物袋的生產和銷售上卻非常迷茫。
據了解,從塑料廠建廠之初,就意識到一般的塑料袋最終可能面臨被淘汰的危險,一直在尋找塑料袋可降解的方法,當時就有一個企業(yè)在廠里進行實驗,最終因為失敗而撤離。在發(fā)展過程中,企業(yè)開始和川大進行合作,研究塑料袋可降解的方法,但取得的成果并不明顯;直到企業(yè)采用了福建一家企業(yè)的生物降解母料,才將其和購物袋的生產相融合,終于尋找到了可降解材料,但進入成都很多商場卻還有一些距離。
“因為加入了便于分解的材料,可降解塑料袋的生產難度增加了,而塑料袋卻有一種分解材料的特殊氣味。就是因為這樣的氣味讓一些消費者不能接受,所以企業(yè)幾萬產品遭積壓?!?/FONT>
之后,該塑料公司果斷決定轉型,生產的非環(huán)保塑料袋從2003年占企業(yè)生產總量的85%直接下降到2007年的5%,公司原來用于生產可降解塑料袋的幾條生產線全部被轉變?yōu)樯a其他相關產品的生產線,而公司主要產品也集中在了食品包裝袋上。
無紡布袋不用一針一線訂單多到不敢接
在轉型過程中,生產各種塑料袋的成都另一包裝有限公司也同樣在為企業(yè)轉型而頭疼。但今年年初,他們果斷決定擴大無紡布購物袋的加工生產,目前收益頗豐,每天的訂單多到企業(yè)不敢接手。
據該公司無紡布環(huán)保袋分公司經理徐光勇介紹,2007年,公司生產的塑料袋每天在200萬個左右,其中超市就使用了150萬個,而從“限塑令”發(fā)布后,企業(yè)也走上了轉型之路,以前4條生產塑料袋的設備逐步停產,現(xiàn)在每天的量也只在8000個左右,整個企業(yè)利潤下降了40%。
一方面部分生產線停產的同時,他們也在其他購物袋上下功夫。據了解,該公司從去年年末開始,投入了100多萬專門購買了臺灣的無紡布加工設備,整個購物袋的生產全部采用超聲技術,靠摩擦產生熱能制造購物袋,整個購物袋不用一針一線,這種設備在成都還是首臺。更讓徐光勇感到高興的是,現(xiàn)在每天訂單多到自己不敢接。“每天要接無數(shù)個生產訂單電話和傳真,而鑒于生產能力還有限,自己每天至少推脫1萬個無紡布購物袋的量?!?/FONT>